小说风之芳雨>玄幻小说>终极走私犯 > 第七章-商鞅变法
    搬动一根三尺长的木头,赏赐十金,做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却付如此高的酬劳,百姓初时并不相信。很多百姓站在城门外观望,不知商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观望者越来越多,却仍无人向前搬动🖌木头,商鞅增加赏金到五十金。

    作为智识超凡的大才,商鞅不仅对刑罚深有钻研,对人性更有一套独特的见解。大概而论,儒家信奉人性💽本善,要求朝廷不要肆意干预百姓,相信百姓会朝善的一面发展。与儒家不同,法家觉得人性本恶,认为百姓需要朝廷严加管理,否则人必趋向坏的一面。

    当时,人皆趋利避害,很少有孟子所谓的“杀身成仁🅞🇪🛚,舍生取义”(《孟子》)。首先,经过春秋、战国💽之乱,作为人们行为准则的周礼已经彻底崩溃了。社会上层将周礼当做实现目的的幌子,社会下层直接视周礼如无物🗨🞊。为了生存,很多人都是苟且偷生,内在的道德观已经崩溃。

    商鞅将赏金从十金增加到五十金,就是想以重利诱导百姓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赏金加到五十金后,百姓人头攒动🅜🇖,三三五五,交头低声商议。人人跃跃欲试,但仍无人敢出来搬木头。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,人群里终于走出一个人,他说:“让我来试试。”说着他就把木头扛起来,将其搬到了北门。商鞅果真派人赏给那个🂇🌨🁤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。

    这件事传开后,在秦国引起了轰动。老百姓都相信🗆左庶长商鞅是个言而有信的人。

    城门立木,只为取信于民。商鞅通过此事就是想告诉百姓,让他们相信朝廷。凡是朝廷颁发的诏令,一定言而有信,不问身份尊卑,对有功😖🁗者必赏,对违法者必罚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“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”都是堂而皇之的谎言。百姓见商鞅做了一件很真实的事,更希望看到商鞅兑现🅜🇖诺言。

    经过城门立木一事,百姓记住五十金,记住改革家商鞅,更记住朝廷一定言而有信。在信誉沦丧的战🇠🙽🏸国,取信于民是众诸侯国最想做却最难做的🗷事。商鞅在城门立木,一举赢得百姓的信任,破除百姓对朝廷的猜疑,为变法赢得了民众信任的基础。

    宋朝的大变法家兼文人王🏝🛇安石,写了一首七绝,直接以“商鞅”为名,就是赞颂商鞅能够取信于民:

    自古驱民在信诚,一言为重百金轻。

    今人未可非商鞅,商鞅能令政必行。

    《商鞅》既表达王安石对商鞅取信于民的敬服,也表示🚩🖆王安石自己渴望取信于民的殷切心情。王安石与商鞅这两位大⛤🜘改革家,仿佛超越历史时空的限制,使两颗改🁐🄹革的心灵相遇。

    得到民众的支持后,商鞅🏝🛇开始正式主🜿持🇃🕷变法。

    商鞅一共主持了两次变法,👒🈏☼第一次变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:

    第一,整理户籍,命令百姓十家编为一什,五家编为一伍,各家互相监视检举;如果🜴🆚🐄有一家人犯法,十家连带治罪。

    在农耕社会,百姓的多寡🏝🛇影响土地的开发程度。商鞅整理户籍,有助于管理秦国的人口。商鞅施行连坐法,让百姓互相监督,大大减少了犯😖🁗罪行为。

    第二,如果发现奸恶之人,隐瞒不报的人将被腰斩,告发之人受到的赏赐与上阵斩杀敌首同等,窝藏奸恶之人受到的惩处与投降敌人的人受到的同🅸🋓等。通过第二条法令,秦国就彻底灭除奸恶之人生长的土壤。如果国家没有奸恶📹☍♭之人,百姓自然相安无事,努力发展生产。

    第三,如👛果一户人家有两个壮丁不分家,他们家的赋税将要翻倍。商鞅强迫成年男子分家,目的就要他们自食其力,共同为发展秦国的生产奋斗。

    经济实力是战争的支柱,战斗装备和战时后勤的🛝🝙🋦补给全取决于经济实力。如果没有强大🌐♸的经济实力,军事的发展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,国家自然无法扩张。

    法令还规定,凡是致力于农业生产,增收粮食和增加布帛的,可以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者赋税;如果因从事工商业或者自身懒惰而导致贫穷的,他们的妻🀳🀸🁨子都要被收为官奴。这条法令,将百姓的努力方向引向农耕,有利于促进农📹☍♭业发展。

    第四,有军功的各按标准升爵受赏,没有💜军功的王族不能列入家族名册。如果私下斗殴,将按性质的恶劣程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。这条规定,将百姓的暴力引向战争,同时解除了王族♱🌎的一部分特权,为百姓开辟了一条向上层社会升迁的道路。商鞅强调按军功授爵,激发了下层有才之人的斗志,为秦孝公招揽了大量人才。

    第五,明确爵位尊卑。官吏按等级差别占有土地、房产,甚至家奴的衣裳和服饰也要按爵位尊卑穿戴。军功是百姓获得爵位的主要途径,为了鼓励百姓积极参军奋勇杀敌,商鞅仍然强调爵位的尊贵,这有利于提升有军功者的社会👒身份。

    法令还特别规定,只有立下军功的人才能够享受🛝🝙🋦社会的显赫荣耀,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极富也不能享受社会荣耀。

    第一次变法有三大作用,第一强调发展生产,增强国力,这体现在鼓励农耕政策上;第二强调建🅔🆎🎚立军功,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,这是战争方略;第三强调维持社会稳定,杜绝犯罪,这是以严🉓🆽刑峻法的方式稳定社会秩序。

    从变法的内容来看,变法很单调,处罚严苛,过于冒进,容易引起百姓🕧🌄不满。百姓懒散惯了,突然实施整理户籍和连坐🉪🊆法,他们深感不适应,虽然如此,但威慑于商鞅的严刑峻法🎹,不敢多言议论,只能将不满往肚子里吞。